拼音:shu
注音:ㄕㄨˋ
读音:shù
部首:立
总笔画:13
结构:上下
统一码:7AEA
笔顺:一丨フ一丨フフ丶丶一丶ノ一
叠字: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竪 ⒈ 见“竖”。 English perpendicular, vertical; erect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 竪【午集下】【立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臣庾切,音樹。立也。俗豎字。《說文》从豎。《廣韻》童僕之未冠者曰豎。《史記·酈生傳》沛公罵曰:竪儒。《註》竪,童僕之稱。沛公輕之,以比奴竪,故曰竪儒。 又姓。《山海經》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郭註》竪亥,健行人。 又國名。《山海經》在流沙外者,大夏竪沙居繇月支之國。 又去聲。《通鑑》龎涓曰:遂成竪子之名。《胡三省註》殊遇切,義同豎。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豎【卷三】【臤部】 豎立也。从臤豆聲。䝂,籒文豎从殳。臣庾切文四重一 说文解字注 (豎)堅立也。堅立謂堅固立之也。豎與尌音義同。而豎從臤。故知爲堅立。周禮内豎。鄭云。豎、未冠者之官名。葢未冠者才能自立。故名之豎。因以爲官名。豎之言孺也。从臤。豆聲。臣庾切。古音在四部。 (䝂)籒文豎。从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