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蛇羞之

时间:2024-12-23 18:59:16 来源:随笔散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诗句一蛇羞之来自《龙蛇歌》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赏析:

龙蛇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一条龙背井离乡飞翔,行踪不定游遍了四面八方。
五条蛇追随在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
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
四条蛇追随在左右,得到了龙的雨露滋养。
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注释
桥:《艺文类聚》作“槁”,是。

龙蛇歌鉴赏

  全歌自始至终以“龙”比喻晋文公,以蛇比喻追随晋文公的臣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龙飞天下,喻指晋文公前后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以五蛇追随辅佐,喻指其追随者的情况。据《史记》,重耳流亡,足迹遍及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追随者中最著名的是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五位贤士,《左传》所述五人与此有出入。

  后六句为此歌的后一部分,说重耳返晋,即位后的事。歌中以龙施露雨于四蛇,喻指五贤士中四人得其封赏;羞于封赏而槁死于中野的“一蛇”,则是指介之推。按之《史记》与《左传》,介之推都不在五人之中;这是先秦系统的《龙蛇歌》与史书记载的一点重大差别。至于介之推“羞之”的原因,《左传》与《史记》中都是说得很清楚的。介之推认为,重耳之得以回国立为晋君,乃是天意,而赵衰、魏武子等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而竟获得封赏,这是“上(指晋文公)下(指赵衰等人)相蒙”,对于这样的君臣,是很难与他们和谐相处的。可见所谓“羞之”,也就是羞于与这些人为伍。故归隐绵山,至死不出。

  从自全名节、洁身自好的角度说,介之推确实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清高之士的一个典型。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寒食节——清明前一日禁火,有一种说法认为即是为纪念介之推被焚而设,足见介之推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文公的封赏,从历史记载看来,大体上是做到了论功行赏且是甚得民心的,故《史记》说:“晋人闻之,皆说(悦)。”介之推全盘否定文公的封赏,并由此而宁死也不愿为其效力,平心而论,其看法与做法都是过于偏激、并不可取的。

  这首《龙蛇歌》的特色是通篇用比。古代诗法“赋、比、兴”中的“比”,在近代修辞学中可以大别为“比喻”与“比拟”两大类。“比喻”,即打比方,以甲物比乙物;“比拟”,则是将物拟人(简称拟人)或将人拟物(简称拟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把红海棠花说成“红妆”(穿红衣服的女子),是拟人;“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白居易《女道士》),把肌肤白皙、穿着素净的女道士比成半峰白雪、一枝白莲,是拟物。《龙蛇歌》以龙蛇比君臣,也是属于拟物一类。“比拟”的写法较之直言的“赋”体,从消极一面说,可以避免过分的直露;从积极一面说,则是可以更加婉转曲达自己深刻的内心体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龙蛇歌》中的“拟物”,与一篇中部分采用拟物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法存在,而且已成了全篇的一种基本构思。因而,作品不仅在具体字句上具有比喻性,而且在全篇文意上具有象征性——在这看似新奇的童话般的动物世界里,真正在上演的乃是一幕幕风云变幻的人间的活剧。至于此诗的语言风格,与绝大多数早期古诗一样,显得相当平浅朴实;但由于所述内容关系到一个有名的君臣关系的故事,且延伸及于有关民情风俗的“寒食”节,所以虽只短短十句诗,仍是颇为耐读、颇让人寻味的。

拼音:

lóng shé gē
龙蛇歌

yǒu lóng yú fēi, zhōu biàn tiān xià.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wǔ shé cóng zhī, wèi zhī chéng fǔ.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lóng fǎn qí xiāng, dé qí chù suǒ.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sì shé cóng zhī, dé qí lù yǔ.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yī shé xiū zhī, qiáo sǐ yú zhōng yě.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平仄韵脚:拼音:yī shé xiū zhī
平仄: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网友评论:


上一篇:一薰香后一销魂
下一篇:一蛊从傍来
热门排行: 慢捻复轻拢
同级分类